cover_image

【书香苑】 杏林老翁医话连载之四十四

涉县中医院订阅号
2023年10月24日 08:58



杏林老翁医话

连载之四十四

口疮证治浅见

  口疮病常见而多发,系由火热之邪,蕴积上炎于口舌而发。口为脾窍,舌为心苗。故口疮一证,与心脾关系密切。

口疮病机总不离“火”,或为实火,或为虚火。实火型口疮,或脾胃伏火,或心火上炎,或肺胃郁热,故选方要分脏腑偏重,脾火宜泻黄散;胃火宜清胃散;心火宜导赤散;肺胃郁热宜凉膈散合清胃泻火汤。虽说实火宜清,但应注意证型变化,万不可一清到底,以免戗伐阳气,或劫伤阴津,转为阴虚口疮。同时在清解实火时,宜加入一二味热药反佐,如肉桂、细辛等,一以制约诸药之寒凉,以免伤阳,一以起引火归原之效。对于虚火口疮,当分脏腑偏重,宜先清后补或攻补兼施,切忌一补到底。虚火口疮,或为肝肾阴虚,或为脾肾两虚,或为阴虚浮火,虚者当补,但虚火也是火,故宜先清后补,或攻补兼施,万不可一补到底,如此辨证治疗常可收满意疗效。唯慢性口疮西医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,因其具有反复发作性,缠绵难愈,治疗较为棘手,依据中医理 论指导临床,辨证施治,内外结合,常能减少复发,缩短疗程,提高疗效。

如治秦某某,男,36岁,1998年9月14日初诊。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,近日加重。一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,屡经医治,然而难见效验,缠绵难愈,颇以为苦,近日加重。症见口颊舌边5处绿豆大小溃疡,周边充血疼痛,表面有淡黄色分泌物,灼辣疼痛,进食加剧,伴口干口臭,溲黄便干,舌红苔黄,脉滑略数。证属上中焦邪郁生热,化火上冲,治以泻火通便,清上泻下,方选凉膈散加味:连翘 15g,炒黄芩 10g,炒栀子 10g,黄连 6g,肉桂 1g,酒大黄 10g,薄荷 6g( 后下),竹叶 6g,生甘草 6g,芒硝 6g(冲溶),蜂蜜1 匙(另兑)。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5剂。兼用吴茱萸子 5g,黄连 3g,共研细末,用醋调敷双侧足底涌泉穴,每日1次。经上述治疗5日后症状明显减轻,溃疡由大变小,由小渐无。原方加减化裁又服5剂,以巩固治疗,随访半年,未再复发。本案证属上中焦毒火炽盛,治以凉膈散加味泻火通便,清上泻下,兼以涌泉穴外敷中药,引火下行而归原,诸药相合,同舟共济,竟使迁延年余之疾得以向愈。

又治成某某,男,51岁,2007年7月4日初诊。患口腔溃疡10年有余,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。形体肥胖,平时易感冒。刻诊见:口腔右侧颊粘膜有溃疡两处,周围组织红肿隆起,表面附有白色假膜,局部灼热疼痛,说话进食疼痛加剧。口干口臭,小便黄赤,大便偏干,3日1行。舌胖大质红,苔薄黄腻,脉滑数。辨为脾肾不足,阳明伏火。治以补脾益肾,清泻阳明。处方:黄连 10g,生地 15g,木通 6g,淡竹叶 10g,甘草 10g,山药 30g,山萸肉 20g,石膏 15g,升麻 10g,牡丹皮 15g,广藿香 10g,白花蛇舌草 30g,肉桂3g, 熟大黄 10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服上方7剂后,口腔溃疡疼痛好转,大便顺畅。初战得势,宜击鼓再进,原方减熟大黄,继服10剂。7月25日三诊,口腔溃疡基本消退,二便正常。上方减木通,继服10剂。8月10日,四诊。溃疡消退,已无所苦,唯虑复发,请求巩固疗效。舌淡红,苔薄黄,脉稍数略带滑象。调整处方:太子参 10g, 白术 10g,茯苓 10g,黄连 5g,生地黄 12g,白花蛇舌草15g,枸杞子 10g,女真子 12g,菟丝子 10g,山药 12,牡丹皮 10g,泽泻 10g,甘草 6g。水煎服,隔日1剂。患者遵医嘱连续服用三月有余,服药50余剂,随访1年,病未复发。本案病人属于重型病例,十数年缠绵难愈,反复发作,应为本虚标实,故以攻补兼施之治。既培补肝肾,重用山药、山萸肉以固本。又选导赤泻火之剂,使伏火从二便排出。此法乃标本兼治,对慢性、单纯性、反复发作性口疮屡屡显效。又复发性口疮之治,减少复发是临床上的难点,预防复发是临床上的重点,故后期以扶正为主,兼以清化,坚持治疗,持之以恒,方能收到满意疗效。




图片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涉县中医院订阅号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